“一家4口人申請了3年,不知愁白了多少頭髮。今年3月,老婆孩子的戶口也全落在了晉江,心裡踏實了。”8月11日晚,在福建晉江羅山街道蘇前社區,50歲的四川籍工友陳興富笑逐顏開,“有了戶口,老婆住院能報銷,小孩讀書有保障,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在晉江,有110萬像陳興富這樣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為晉江的經濟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晉江也把他們看作自己的一分子,不斷深化戶籍和居住證制度改革,落實“零門檻”落戶制度,吸引他們在晉江落戶安家,成為新晉江人,與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
  “零門檻”落戶,讓外來人口“進得來”
  陳興富的老家在四川綿陽,15年前,由於當地企業減員,他帶著老婆和1歲多的兒子來到晉江務工。當時已是11月底,工人都回鄉過年了,企業也停工了。後來,經過熱心人介紹,陳興富借居在蘇前村(改製前)一位老人家裡。
  為瞭解決生計問題,陳興富夫婦攬下了村裡的10畝荒地,開始種植蔬菜,陳興富一家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兩年後,他們的小女兒出生了,孩子們在社區的幫助下,就近上了幼兒園、小學。
  2005年,勤勞老實的陳興富被蘇前村聘為治安巡邏員,領上了每月750元的固定工資。
  日子越過越好,本來也沒啥愁的,直到妻子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除了村裡的生產安全、消防安全外,我還要參與流動人員管理工作。”陳興富說,自從他當上村裡的治安巡邏員,妻子就負擔起更多家務。由於長年操勞,2007年前後,妻子兩個膝蓋的半月板出了問題,跑醫院成了家常便飯。
  由於沒有晉江戶口,陳興富一家無法在當地參加新農合醫療保險,他也不願意回綿陽老家參保,“因為報銷起來手續太麻煩”。陳興富說,住院、看病、吃藥全是自費。有時候去醫院做理療,一個星期就花1000多元。2010年,妻子動了手術,花去近1萬元醫療費用。“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五六萬元,把種菜的積蓄都花光了”。
  沒戶口,不光妻子看病的醫葯費報銷不了,2011年,大兒子上了中學,因為戶口不在晉江,將來的高考必須要回老家考——可老家早就沒人了。從那時開始,陳興富四處打聽怎樣才能在晉江落戶。
  優秀人才?創業人員?經商人員?購買房產?陳興富都不是。後來聽人說“獲得過榮譽”也能辦戶口,陳興富抱著一摞子“寶貝”——“2012年全市治安巡邏先進個人”、“2013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調查員”等各種證書、證件,到晉江市行政審批中心公安局戶籍窗口辦理落戶。
  辦理人員告訴他確實有“榮譽市民等先進人物”落戶的說法,不過他的這些可不算。
  其實,即便沒有這些,陳興富也可以落戶。
  這幾年間,為了讓數量已超過本地戶籍人口的外來務工者安心留下,晉江市不斷放寬戶籍政策——2011年7月在全省第一個實施居住證制度;2012年9月,出台流動人口落戶管理新政,放寬流動人口落戶條件,以往需要連續5年居住在晉江並辦理居住證、暫住證才能落戶,現在縮短為城區兩年、鄉鎮1年就可以落戶。緊跟著,又率先實行“無房也可落戶”的政策,只要有合法穩定居所,哪怕是租房,戶口可以落在企業集體戶里,不在企業的,可落在街道或社區所在的公共地址。
  2013年11月,陳興富的居住證滿兩年了,符合“無房落戶”要求。11月27日,在晉江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公安戶籍窗口,陳興富順利地將四川老家的戶口遷移到了晉江,戶口本上的常住人口居住地址,變成現在的羅山街道蘇前社區。
  今年3月,他的妻子、兒子、女兒也先後在晉江落了戶。
  落戶後,他趕緊為全家人參加了新農合和新農保。今年4月,妻子因為淺表性胃炎和膽管結石住進了晉江中醫醫院,出院後,醫保報銷了2800多元,自己只負擔了幾百元,陳興富說:“要是沒有新農合,我一個月的工資就都出去了。”
  現在,陳興富已經是羅山街道蘇前社區的一名治安巡邏隊隊長了。雖然每月只有3000元的收入,但他還是“覺得很幸福”,“有了戶口,我就是晉江人了,看病、養老、孩子上學都比較踏實。”陳興富說,今年9月兒子就要到晉江平山中學讀高中,現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學,以後找個好工作。而他自己的目標是“一心一意地把社區工作做好,讓群眾滿意”。
  幸運的不光是陳興富,據晉江市公安局統計,自2012年9月全面放開人口落戶限制以來,外來流動人員及其子女“無障礙”、“零門檻”落戶人數已經達到11569人。
  外來考生在晉江參加異地高考,“從小到大一直沒感覺自己是外地人”
  與1.1萬多名落戶在晉江的外來務工人員相比,更龐大的群體是110多萬持居住證在晉江生活工作的外來務工者。
  記者在多天的採訪中發現,這些外來務工者到晉江後,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很自覺地去各自所在的鎮(街道)以及村(社區)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構或派出所,辦理一張類似於身份證的“居住證”。因為,他們持有“居住證”,可以享受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參加職工醫療互助、申請承租或購買保障性住房等30項晉江的市民待遇。
  而在這30項市民待遇中,外來務工人員最看重的就是子女的教育。
  在晉江務工的江西人蔡文桂,這些天老是樂得合不攏嘴。因為,他的兒子蔡星星,今年在晉江參加異地高考,考出了640分的好成績,被天津大學錄取。
  45歲的蔡文桂是江西上饒人,1992年就來到晉江做泥瓦工。1994年,揣著在晉江掙的2000元,蔡文桂抓個空閑,回老家結婚生子。1997年,1歲半的蔡星星跟著母親來到晉江。
  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晉江的教育,蔡文桂自打來到晉江,就一直堅持辦理暫住證、居住證。
  由於老蔡的證件齊全,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高中,蔡星星一直就讀於晉江的公辦學校。不僅入學“零門檻”,還與本地學生同樣“學費全免”。
  老蔡是名泥瓦工,可他對兒子的教育絲毫不馬虎。蔡星星小的時候,蔡文桂把兒子送進青苗幼兒園,到上小學的時候,老蔡又托人讓兒子進了希信小學,這都是晉江的優質教育資源。到了初中,劃片電腦派位,蔡星星進入華僑中學,中考時,他考入福建省重點高中——晉江一中。
  蔡星星上了高中後,老蔡就開始為孩子高考的事情著急上火。“如果高考要回老家,在晉江的3年高中就白讀了。”沒想到,去年聽說,持有晉江居住證,在福建省有3年高中學籍的學生,都能在晉江本地參加高考,還可以按照福建的分數線錄取。“太好了!這是辦理居住證的最大好處!來這打工的人都特別看重這一點。”蔡文桂說得很激動。
  而長相秀氣、性格靦腆的蔡星星對於自己的高考成績,卻表現得很平靜。他坦言,雖然自己屬於參加異地高考的考生,“但從小到大一直沒感覺自己是外地人、外來生”。他說,在學校里,老師同學都講普通話,除了學號劃分有本地生和外地生的區別外,其他的沒有任何差別。“我從小在晉江長大,同學和伙伴都在晉江,覺得自己是晉江人更多一點。”蔡星星說。
  蔡星星的讀書經歷是今年在晉江參加異地高考的404名外來考生的縮影,也是在晉江就讀的近20萬名“新晉江人”的縮影。
  據晉江市教育局提供的數據,目前,晉江市有中小學和幼兒園在校學生33.7萬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19.5萬人,約占57.7%。今年,共有404名外省籍的學生在晉江參加高考。
  晉江市教育局副局長姚榮祖說,早在2008年,晉江就向社會作出“不讓一名來晉務工人員子女上不了學”的公開承諾。為了實現這個承諾,這些年來,晉江市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現在,94%以上的外來工子女在公辦學校讀書。
  姚榮祖介紹,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實現就近入學。外來工在哪個鎮上班,他的子女就在這個鎮的中小學上學。但是,有的鎮,比如陳埭、池店,工廠特別集中,那個鎮的中小學實在接納不了那麼多學生,就通過教育局調劑其他鎮,確保適齡兒童能夠按時、順利入學。
  為瞭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異地高考問題,早在2009年,晉江荊山外來工子弟學校率先在全國創辦“川渝皖贛湘鄂貴”六省一市異地高中班。學校從這7個地方分別請老師、分別買課本,這些高中老師按照7個地方各自的教材進行教學。臨到高考前,再讓外來工子女回到各自的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
  2013年,經過晉江市教育局的奔走爭取,福建省教育廳特批荊山外來工子弟學校的156名異地高中班學生,首次實現在晉江的異地高考。
  加大教育投入,確保每一個外來工子女享受同城化教育
  記者調查發現,晉江的教育已經成為外來務工人員滿意度最高的一項市民待遇,但是這種滿意度,並不是一朝一夕實現的。
  曾幾何時,晉江經濟急速發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涌入,如何保證適齡兒童按時入學,成為晉江市教育部門十分棘手的問題。
  姚榮祖多年前,曾經分管晉江的基礎教育。如今他回憶起那段歲月仍然記憶猶新。
  “2002年,晉江只有1萬多名外來生,2006年,外來生開始增加,到了2007年就有10萬多名外來生,現在已經接近20萬人。”姚榮祖說,就算一年增長1萬生源,按照每所學校500生源計算,每年就要新增加20所學校。而500生源對一個縣級市的農村來說,已經是規模很大的學校了。
  外來學生突然大量涌入,而新學校又不可能立馬建成,一時間,一些工廠集中的鄉鎮,如陳埭、池店等鎮的中小學,外來生占學生總數的80%以上,班額最高時曾達到七八十人。“那時,只能先保證有學上,才能保證上好學”,姚榮祖說,2010年班額達到頂峰,經過不斷建校擴容,到2013年,班額得到明顯緩解。現在,晉江中小學的班容量平均在51人到53人。
  班額壓縮的背後,是晉江市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不斷投入。
  姚榮祖說,每年市級財政都會投入專項經費進行保障,從2010年起,財政投入明顯增加,而且逐年增長。去年晉江市財政撥款21億元,今年撥款25億元,其中一半,用於外來學生的教育。
  姚祖榮舉了幾個數據,在幼兒園,外來學生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小學,外來學生占總數的67%,初中52%,高中占1/3,職業中專占1/3,這樣算下來,外來生的教育經費需要花費十幾億元。“而且,這些教育,在晉江全部是免費的,包括普通高中,外來生也不用花一分錢學費”。
  這十幾億元主要用於外來生的生均經費,增加教師編製。在晉江,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為小學每生每年670元,初中每生每年870元,職校和幼兒園每生每年320元,高中按級別不同,市財政全額撥給。
  按本地生標準為接收外來工子女就讀的中小學配備教師編製6000餘人,市財政投入超5億元。今年,通過“綠色通道”和公開招聘面向全國招聘教師,特別是開出優惠條件面向教育部直屬高校,如北師大、華中師大、陝西師大等招收教師,共有800多名公辦教師充實到小學到高中的教師隊伍中。
  擴容,增加學位滿足外來生的就學需求。3年來,新增教育用地1400畝。校安工程和校舍新擴建、加固項目竣工235個,建築面積71.1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12.8億元。目前,晉江市共有在建擴容項目84個,計劃投資7.57億元。整合市區優質教育資源,一批高標準的幼兒園和小學投入使用,有效緩解了中心城區優質學校的壓力。
  鼓勵支持創辦外來工子弟學校,併在建設資金、設備配套等方面給予補助。目前,晉江市共有外來工子弟學校12所,在校學生9900多人。市財政按照本地生標準撥付學生公用經費。同時,每年撥付50多萬元,補助在外來工子弟學校就讀的外來工子女。
  扶持農村的薄弱校。優質教育資源學校的校長和教師與薄弱校的校長和教師定期交流、輪換,教育局要求,每個鎮的校長教師3年輪一次,提升薄弱校的教學質量。同時,針對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的現狀,公辦學校與外來務工子弟學校結對子幫扶。
  對外來生採取人文關懷,對貧困、病困的外來生在減、免、緩交相關費用的基礎上,通過“慈善一日捐”、“結對幫扶”等方式為其提供精神和物質幫扶;開展“百優十佳”外來學生評選、“金秋助學”等活動,將隨遷子女納入資助範圍。
  “可以說,在公辦學校里,外來生和本地生在讀書、升學、評優等方面是一視同仁,享受的待遇是完全一樣的。”姚祖榮說。
  落戶需要穩定的基礎,“新晉江人”的遷移還要一個過程
  儘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同城化的教育,可以讓外來工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工作。但是,記者也調查發現,這110萬持有晉江居住證的“新晉江人”,對於這座工作生活的城市,並沒有特別強烈的歸屬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把戶口留在老家,而只在晉江打工。
  在晉江政務服務大廳,晉江市公安局專門設立了一個為外來人口落戶進行審批的專用窗口。
  該流動人口專窗工作人員林巧萍說,自2012年9月出台“零門檻”的流動人口落戶管理新政後,11類流動人口可以落戶晉江。目前,該窗口受理最多的是購房入戶,每天平均受理10份左右,涉及人口20人到30人;中職以上院校畢業生落戶,每個月可以辦理三四十份;居住證時間攢夠了,辦理正常落戶的,一個月辦理十幾到二十戶;中級以上職稱的人才落戶,比如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技工、會計等,一個月可以落戶幾個;“零門檻”的無房落戶,辦理的不算特別多。
  晉江市公安局負責戶籍工作的警官吳迎潔說,2012年9月人口落戶新政實施後,截至目前,已有11569人落戶晉江,其中,買房落戶的有2000多人,真正符合無房落戶條件的只有150多人,其他途徑落戶的占80%。落戶城區的約占總落戶人數的1/3,其他落戶地點為村鎮。
  “客觀地講,晉江的落戶門檻已經很低很低了,但是即便如此,現在落戶的也不是特別多。”晉江市公安局副局長林如欲說,目前,外來人口憑藉居住證所享受的30項市民待遇已和晉江戶籍居民基本相同。統計顯示,3年來,晉江已先後為外來人口辦理居住證超過200萬張。
  來晉江打工22年的蔡文桂至今也不打算把戶口從江西老家遷來晉江。
  蔡文桂說,在晉江不用戶口,小孩能上學、能參加高考,這對他來說就足夠了。“別說遷戶口,就是現在居住證上提供的很多待遇,好像都沒有什麼可享受的”,比如,有居住證可以享受參選黨代表、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還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和事業單位招聘,“這些待遇都是可以當官的,可我們包工隊就是在外面打游擊的,跟我們沒什麼關係”。
  倒是老家的農村戶口,能給老蔡帶來實惠。老蔡說,他們家在老家還有幾畝地,另外,老家的村集體每年還有2000多元的分紅收入,還有其他政府補貼。“如果把戶口遷出來,這些權益就全部沒有了,再遷回去可就比較麻煩咯”。
  此外,在晉江沒有屬於自己的住房,也是外來務工人員不願把戶口遷入的一個重要原因。
  林如欲說,在中國人傳統觀念里,戶口在哪裡就在哪裡扎根。如果把戶口遷過來,就算在晉江扎根了。他在實際工作中,接觸了很多流動人口,大多數人覺得安居才能樂業,沒有房子,一般不會匆匆忙忙把戶口遷過來。一旦他想要把戶口遷過來的時候,一定是條件發生了變化,比如和晉江當地人結婚了,或在這裡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把戶口遷到廠子的集體戶口裡去,總之是覺得各方面都很穩定才會考慮遷戶口。
  在晉江市總工會司機班工作的甘肅人李萬鵬對此深有體會。他說,晉江的單位都會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宿舍,如果不考慮扎根在晉江,是不會選擇買房子的。
  1996年,李萬鵬從消防部隊退伍後來到晉江英林鎮的一家紡織公司做消防隊隊長。他發現,“晉江的單位給職工提供的宿舍條件非常好,而且不花錢”。宿舍是四室一廳,裡面有電視、熱水器、電風扇、飲水機、長途電話。4個卧室里,有的住一個人,有的住兩個人,整套房子標準是8個人,但一直沒住滿。由於工友來自五湖四海,經常打長途電話,每月每個宿舍的長途電話費要四五千元,後來企業支付不起這個費用,把電話給撤了。
  兩三年後,由於紡織公司經營不善,企業改名改製。他又來到英林鎮的專職消防隊工作。“鎮里提供的宿舍條件更好,不僅有長途電話,每個房間都安裝了空調,中午在食堂吃飯、住宿都不花錢”。
  2007年,李萬鵬來到晉江市總工會工作。那時,他已經結婚生子。由於夫妻二人是雙職工,都各自住單位宿舍,沒法帶小孩,就把孩子送回甘肅老家。“那時兩個人的月收入才3000多元,除了自己在晉江的生活外,還要往老家寄一些,還要負擔小孩的生活費,手裡幾乎沒有富餘的錢了。”李萬鵬一直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打工的,今後還是回老家發展。
  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李萬鵬改變了生活軌跡。
  當時,晉江市政府規定,外來務工者只要在晉江繳社保滿10年或簽註暫住證滿15年,都可以買經濟適用房。當時,李萬鵬正好符合繳社保滿10年這個條件。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勞動局填申請表,然後參加社會公開搖號。幸運的是,李萬鵬搖到了當年經濟適用房的第一號。
  “當天搖上號,就覺得心裡踏實了。”李萬鵬說,“沒有房子前,心一直是飄的,覺得孩子在老家是老人帶,就是留守兒童。有了房子後,就很有歸屬感,小孩能接回身邊了,很安心。”
  今年8月14日,李萬鵬辦理了戶口遷入手續,成為一名真正的晉江人。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配置,讓“新晉江人”真正融入城市
  晉江市長劉文儒表示,外來務工人員是晉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接下來,晉江市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和居住證制度改革。落實“零門檻”落戶制度,建立健全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提升居住證政策待遇,優化公共服務供給配置辦法,同步推進財產轉移,希望更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扎根晉江。
  住房方面——實行住房保障均等化,將持有居住證的外來人口納入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企業員工宿舍、安置房和人才房等住房保障體系。鼓勵“新晉江人”購房安居。特別鼓勵購買安置房,這些房子地點好、質量好,價格適宜,建立購買安置房的優惠政策,政府、銀行、企業、個人四級聯動,解決按揭貸款,縮減程序直接過戶辦房產證,而且降低安置房買賣計稅標準,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可省約1萬元。
  醫療保障方面——推行基層門診平價套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衛生院、衛生院,面向外來務工人員推行最高限價70元的門診醫療服務平價套餐,為他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
  持有居住證且未參加戶籍所在地新農合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以及未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企業醫療保險等其他社會醫療保障的外來務工人員,均可自願參加晉江市新農合。同時,探索新農合異地轉移接續等改革,探索外來人員與留守家屬分別參合的新農合參保機制,讓外來農民轉入無門檻、轉出無後顧之憂。
  教育方面——整合市區優質教育資源,使市直小學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只要符合規定的外來生都可以就讀。今年的招生政策中,購房戶憑戶口簿、房產證可以在戶籍地入學或參與房產所在地學校派位招生。對優秀人才和專業人才的子女入學,可根據實際需要,向離居住地最近的市直小學、鎮(街道)屬小學申請入學。
  晉江市委書記陳榮法說,未來還要從文化上入手,著力營造政府、企業、社會為一體的關愛外來務工人員良好氛圍,讓外來務工人員融入企業和學校,融入社區和政治生活,讓他們有歸屬感,成為“新晉江人”。
(原標題:晉江戶籍制度改革調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p26gpdv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